资讯 > 正文

打好制造强国建设未来三年攻坚战

发布时间:2023-12-21 作者:www.cechina.cn

  当前,我国正处在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制造强国行列”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第一阶段目标,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目前,距实现这一目标只有三年了。时间紧,任务重,建议在全国实施制造强国三年攻坚战,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挺进。
  制造强国三年攻坚战的总目标是:经过三年努力,使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短板问题得到明显缓解。重要基础产品研发获得显著成果,能够满足重点产业的基本需求。培育出一批世界领先产业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专精特新世界冠军企业。大部分规上企业开展了数字化转型技术改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在全国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到2025年,中国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
  
  制造强国
  建设近十年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逼近德日第二阵列。十年来,中国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的差距逐渐缩小,2021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逼近德日第二阵列,我国制造强国发展进程加速推进。
  2012年至2021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相对值与美国差距由68.04缩小至56.48,与德国差距由22.01缩小至8.79,与日本差距由31.98缩小至2.21。
  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增加值超过美德日三国之和。2012年至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31.40万亿元,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2.30%提高到30.32%,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中位居首位;连续多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制造业出口占全球比重由15.52%提升至19.51%。
  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4.866万亿美元,超过美德日三国之和的4.441万亿美元(2021年美国、德国、日本的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2.6447万亿美元、1.024万亿美元、0.7723万亿美元)。与全球制造强国相较,我国具有绝对的制造业规模领先优势,是保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塑造全球竞争韧性优势的基础。
  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部分重点领域正逐步形成全球领先优势。2012年至2021年,全球500强中我国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球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自8.49%连年增长至21.33%,制造业的全球布局能力明显增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始终稳定在32%以上;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基础产业增加值比重继2020年回升后再次提高。
  我国制造业部分重点领域正逐步形成全球领先优势,重稀土材料及冶炼工艺、新能源汽车和高性能动力电池、轨道交通装备、超(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大型水力发电装备、光伏发电设备六大领域成长为具有全球领先优势的产业;移动通信设备(5G)、北斗导航系统两大领域全球相对优势逐年增强;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两大领域全球潜在优势加速培育。
  中国拥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专精特新”世界冠军企业。2022年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制造业企业有45家入围,比2018年(35家)增加了10家,比美国少10家,位居世界第二。其中一些发展迅速的民营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小米均入围500强,引人注目。这些500强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输出能力,以及产品和资本输出能力,在世界上拥有一定话语权。
  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创业创新十分活跃,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目前全国已有7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9000多家“小巨人”企业、1100家单项冠军企业。
  制造业高效、智能、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2012年至2021年,我国制造业拥有国际知名品牌数从6个快速提升到18个,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94万美元/人(现价美元)增长到4.05万美元/人(现价美元),增长能力全球首位;2021年我国单位能耗的制造业增加值为6.35美元/千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7.36%,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值由2012年的59.07提升到2021年的96.60,实现了连续十年的持续增长,推动智能制造引领我国制造业生产模式深刻变革。
  制造强国
  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创新投入和产出“双下降”,企业利润有待提高。
  2021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2021年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46%,较2020年的1.54%降低了0.08%,同时远低于制造强国3%以上的水平。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的同时,作为科技创新主战场的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降低,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与此同时,2021年我国单位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发明专利授权量为6.59项/亿元,较2020年的7.7项/亿元降低了1.11项/亿元,2021年我国制造业创新投入和产出指标出现了十年来的首次“双降”。此外,2021年我国制造业销售利润率仅为4.98%,较2020年的5.22%降低了0.24%。制造业企业利润偏低,创新投入动力不足,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不高,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不多,创新体系亟待完善。
  第二,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基础薄弱问题仍然突出。
  近年来,我国通过推进产业基础再造,使制造业基础薄弱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然而,在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航空发动机、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存在“卡脖子”隐患的局面依然严峻。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2021年发布的《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显示,在26个重点领域中,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影响大的基础产品共有1456项存在薄弱环节。其中国内空白、依赖进口占29.4%,已开发但质量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占44.1%,已开发成功但未产业化的占26.5%。由此可见,产业基础再造任务依然繁重,必须实施重点突破。
  第三,世界领先产业为数不多,长板中仍然存在短板。
  当前我国制造业涌现出了通信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纺织、家电等世界领先或先进产业。此外,在细分领域也出现了如光伏发电设备、重稀土材料及冶炼工艺、超硬材料及制品等一批对国际市场有控制力、在技术上有引领力、具有一定反制能力的优势产业。但总体看,我国制造业的优势产业还不够多、不够强,在优势产业的某些环节还存在短板。如光伏逆变器用IGBT、DSP、MCU芯片,隧道掘进机用大直径主轴承、驱动减速机、大排量液压泵和马达,水力发电设备的高水头大容量水电机组、大型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石化装备低密度聚乙烯装置超高压反应釜、压缩机、供料泵、控制阀等零部件/元器件严重依赖进口。
  
  制造强国
  建设三年攻坚重点
  第一,打造世界领先产业和世界级产业集群。
  培育世界领先产业。巩固已有优势产业的世界先进或领先地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优势产业进行持续政策倾斜,保持行业国际引领。促进重点产业高端化发展,培育更多世界领先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确立新优势。着重解决优势产业中存在的短板,聚焦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及装备、工业基础软件、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开展攻关,保障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到2025年打造出12个世界领先产业。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支持各地区集中资源,打造10个世界级产业集群。这些集群拥有全球市场占有率处于前三的优势产业,拥有世界先进的标志性产品和技术,拥有对全球市场有控制力和技术引领力的大企业,拥有一批身怀绝技的专精特新冠军企业,拥有安全可控的产业链,拥有功能健全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共享制造设施。
  培育更多更强的优质企业。支持各行业、各地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在国际上具有技术引领能力、产品定义能力、产业链关键节点掌控能力和资本输出能力。完善产业链生态建设,由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保障供应链安全。
  第二,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推进关键基础领域自主创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统一规划部署,大力支持28纳米芯片及制造装备、民用航空发动机、工业软件和操作系统,以及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等关键基础领域的自主创新,确保到2025年取得成果。
  选择重点基础产品实施产业链“链式突破”。优先选择《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中所列“已开发但质量性能不能满足需要”和“已开发成功但未产业化”的重要基础产品,采取“链式推进”方式组织攻关,使得三年内能够满足重点产业的基本需求。
  培育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支持各行业、各地区大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到2025年在全国培育出1000家基础领域世界冠军企业。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实施的100亿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议扩大规模接续支持,并不断优化支持方式。
  第三,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加大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投资力度。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央行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等方式,加强项目融资保障。引导银行、投资机构扩大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加快启动企业专项债,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支持企业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
  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会遇到很大困难,必须想方设法为他们帮扶解困。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细化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装备和软件。支持龙头企业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研发数字化智能化重大技术装备。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必须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一批存量装备,升级换代一批新型装备,原创发展一批前沿装备。加快推动国产智能装备的应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齐短板弱项,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标签:制造强国,数字化转型,专精特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