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康耐视公司的企业空间!总共 人访问过该空间

新闻中心更多

  • 康耐视发布In-Sight 2000 树立视觉传感器行业新标杆
  • 发布时间:2016-05-20 作者:www.cechina.cn
  •   为机器人或生产线装上“眼睛”,让整个生产制造过程更加灵活和自动化,这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一环,而这些“眼睛”就是我们常说的“机器视觉”。随着智能制造从概念走向落地实施,机器视觉作为自动化领域高智能化的产品,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智能制造过程中。
      In-Sight 2000视觉传感器应运而生
      机器视觉主要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功能,并且具有人脑的一部分功能一一从客观事物的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理解,最终用于实际检测、测量和控制。机器视觉不但可以替代人工视觉,甚至在很多场合比人工视觉更高效、更准确。
      根据市场定位和应用场合不同,机器视觉通常可以分为视觉系统和视觉传感器两大类,视觉系统是机器视觉的高级应用,通常包含光源、镜头、相机、软件以及计算机等,结构复杂,开发周期较长,但可达到理想的精度及速度,能实现复杂的系统功能。而视觉传感器将光源、相机、软件和处理器等集成在一起,具有简单易用、性价比高等特点,适合简单的检测测量等领域。
      然而,随着智能制造对机器视觉的需求越来越多,在一些应用场合迫切需要一种既有视觉系统的可靠性能,又兼具视觉传感器经济高效的一种机器视觉产品。为此,专注于机器视觉领域多年的领先厂商康耐视,推出了一款全新的视觉传感器In-Sight 2000。


      康耐视大中华区总经理钟锐华先生

      康耐视大中华区总经理钟锐华在北京举行的新品发布会上表示,“康耐视长期以来一直以高端市场应用为主,但此次蓄势推出的In-Sight 2000系列视觉传感器,不仅具备 In-Sight 视觉系统的强大功能,还拥有视觉传感器的简易性和性价比优势,能更好地满足中国客户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


      康耐视In-Sight 2000系列视觉传感器

      易用性、灵活性和可靠性树立行业新标杆
      康耐视的机器视觉产品,一直有定位在视觉系统的In-Sight家族和定位在视觉传感器的Checker家族,而此次推出的是出身于In-Sight家族的视觉传感器,可见In-Sight 2000同时具有In-Sight家族的强大功能和可靠性,又具有Checker视觉传感器的简单易用和高性价比。
      视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从一整幅图像捕获光线的数以千计的像素,然后将捕获的图像与内存中存储的基准图像进行比较,以作出分析。在视觉传感器实际应用中,照明和图像识别软件算法是最为关键的两个技术要素,In-Sight 2000在这两个关键点上都有独特优势。
      在照明方面,In-Sight 2000集成了一组LED 环形灯,此 LED 环形灯可在整个图像上实现均匀的散射照明,散射照明技术可在最具挑战性的环境中进行强大的视觉检测,无需再使用价值昂贵的外部照明器件,而且镜头和多种彩色光可现场更换。
      在软件算法方面,In-Sight 2000采用In-Sight视觉系统相同的算法和软件平台In-Sight Explorer,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强大的功能可以和复杂视觉系统相媲美,这一点也是In-Sight 2000最为关键的特点之一。
      另外,In-Sight 2000可配置为串联和直角安装。这种模块化的主体设计可为在狭窄空间中安装提供最大的灵活性,简化布线或光路,并最大程度地减少设计新机械固定装置的需求。在易用性方面,In-Sight 2000可以与提供快速、逐步应用程序设置的In-Sight Explorer EasyBuilder界面配合使用,通过直观的点选式设置工具便可完成简单的存在/缺失检测。如需进行更加复杂的检测,用户可根据经验在In-Sight Explorer中使用更加先进的 In-Sight视觉系统创建视觉应用。


      康耐视大中华区传感器业务经理王坦先生

      “以前的机器视觉产品要不是成本太高,要不是性能跟不上,而In-Sight 2000视觉传感器适用于简单的防错应用,它采用了成熟强大的In-Sight 视觉算法和工具、简易设置、模块化设计以及可在现场更换的照明和光学器件,为视觉传感器的价值、易用性和灵活性设立了新的标准。”康耐视大中华区传感器业务经理王坦先生在接受本站记者专访时表示。

视频专区更多

康耐视轮胎解决方案演示

专为轮胎制造商设计的先进的条码读取和机器视觉解决方案地址.

查看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2003-2013 经营许可编号:京ICP证09043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2002318 服务热线:010-82053688
All content copyright © 2013 Beijing Contro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