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施耐德电气在北京举行了“爱逢十(HVX)”中国入市十周年的盛大庆典。活动期间,施耐德电气能源事业部战略和业务发展总监叶冰先生接受了媒体采访,其表示面对变化的市场需求,施耐德电气以解决方案化、智能化、小型化和模块化为核心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为客户带来便捷可靠体验的同时,助力客户快速适应新型城镇化的趋势,提升能效管理水平,推动国内中压行业的发展。采访中,叶冰着重向记者们诠释了施耐德电气解决方案化、智能化、小型化和模块化的新“四化”理念。
施耐德电气能源事业部战略和业务发展总监_叶冰
现场适配的解决方案化
以前,电力供电只是一个方面——把高压变到中压,中压变到低压,以此来供给现场的用电负荷。而和现场施工相关的工艺实际上是另外一个和电力没有联系的方面。如果这些模块之间独立分散的话,在变电站、工艺控制室或者占地面积等的协调上会比较浪费。此外,从用户角度而言,一些工业用户,尤其是大型的用电密集型工业用户,因为环境比较恶劣,会加速现场实现供电解决方案,提高新生产工艺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施耐德电气希望整合不同的业务部门,在输送电、电力供应以及融合现场工艺的变化等方面打造一个更加有核心竞争力,并能够在现场适配于用户本地需求的方案。这就是施耐德电气的“解决方案化”——整合能源事业部、工业事业部、配电事业部,把不同的解决方案和设备与变电站层融合起来并嵌入到现场工艺的实施上。目前,施耐德电气已经有很多构架于不同事业部之上的软件了。
在这里,叶冰举例介绍:“其实行业里面,从十年以前就有这个说法,比如设计院他们会向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工程总承包)去移动,像一些总包、还有整个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去移动。那么这十年里面,我们看到真正从设计院向EPC来成功转型的,其实也不是那么多。但是需求是存在的,为什么?因为设计院也是一样,它会有不同的工艺和工种,这些人也是比较分散独立的。实际上它就需要一个中间的提供者,能够帮助他们进行优化和整合。原来设计院说我自己来干,我去变成一个EPC,我能最优化,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似乎这里面的断层还没有被弥补掉。所以,施耐德是作为一个设备的制造者在往上去移动,变成一个解决方案来提供这部分的客户价值。”
围绕数据的智能化
智能电网的建立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工程。目前很多复杂的智能电网项目正在进行中,但缺口仍是巨大的。根据派克调查机构的最新报告,智能电网技术市场将从2012年的33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730亿美元,8年间市场累积达到4940亿美元。我国在“十二五”期间也将建成“三纵三横一环网”的特高压交流线,并建设11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资高达3000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虽略有放缓,投资额度也达到2500亿元。到2015年,国家电网大范围、远距离的输电能力将达到2.5亿千瓦,每年输送电量1.15万亿千瓦时,可支撑新增1.45亿千瓦的清洁能源发电消纳和送出,能够满足超过100万辆电动汽车的使用要求,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经济运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
对于智能电网技术的提供者来说,现在所面临的挑战是推动配电网络系统升级、配电站自动化和电力运输、智能电网网络和智能仪表的发展。施耐德电气对于电网智能化的理解更多体现在配电网,即中压领域,配电和低压交汇的领域。施耐德电气有很多分布式能源,很多的小用户,他们会反馈和电网之间的实现交互——无论是在需求测响应,还是分布式能源向电网返送电。作为能源事业部的主打,中压业务无论是在产品层面,还是在变电站层面,都要提供更加智能化的设备,能够响应来自数据流和能源流的交换。这个是施耐德电气对“智能化”的理解。
具体谈到施耐德电气智能化的独特性,叶冰介绍:“公司内部有一个大业务方向,我们叫Connection。我们会逐步实现在产品和设备层面产生更多的数据,同时把这些数据上传系统的这么一个功能。这些数据也可以提供给我们的电网运行人员,叫做IT技术向OT技术的转变,就是Operation Technology(操作技术),它能够更加提前地发现设备的状态,或者设备的一些隐患,这都是在设备本身上能够体现这些数据源。此外,我们也开始向数据的集成和处理方向发展。两年前我们收购了Telvent,这是一家在全球做配网管理软件的一个比较知名公司,基于这个软件系统和我们产生的数据源系统,我们就可以来搭建一个至少在电网层面能够实现数据流和能源流相结合的方向。“
小型化拒绝浪费
施耐德电气和大量的一线用户进行了交流,已经确认了用户对小型化特性的需求。“在变电站里,以前我们的这种设备的使用,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比如中压里的中置柜或者环网柜,在应用上面比较单一。那么,当设计一个变电站的时候,就只需要很简单套图就好了。但是,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出来,如果还用老的这种方法进行设计,中置柜实际上在占地面积和一些设备投资上都是比较浪费的。尤其是像一些商业建筑的用户,甚至像工业园区的用户,他们对于把变电站做得更集成、更小型化有很大的需求。另外,在中压领域里面最大的客户,电网公司也提出了要做这种小型化变电站的需求。像北京的用电量,在城区里用电负荷密集区的用电量会越来越多。家庭里面,我们电器设备会越来越多,包括楼宇里面的用电量也会越来越大,变电站没有办法再建设了,没地方了。同样一个变电站,因为单个用户的用电负荷在增加了原来能够供方圆十平方公里的,可能只能供方圆五平方公里了,怎么办?”叶冰回答到,“我们只能在设备上,在变电站的体积,或者变电站的尺寸上面,或者占地面积上面来想办法了。所以说这种小型化的供电设备,肯定是一个趋势。目前,施耐德电气有中置柜可以做到550宽,比标准的800宽小了大概三分之一,还有一种是Prensipt,它是375宽的,就更小了。“
基于标准的模块化
现在部分用户的需求还有一种趋势就是标准化。例如电网公司,其在全国会有10万变电站,所有这些变电站如果运行的设备是标准化的,那么在人员培训上,在运营管理上,在未来搭建智能电网的交换、操控上面就会非常易于管理。
针对标准化,制造企业包括上下游供应链的企业,都会要求开发更加适合的、更加经济的、更加能够互相进行组合的产品,施耐德电气把这定义为模块化。叶冰解释:“因为毕竟这个行业是有上下游的,是有不同的产业链条的。那么作为其中的一家企业,施耐德电气有两种方式来实现模块化。一是使开发的产品可以非常自如的嵌入到现在的标准化里;二是,我们去适应将来智能化的需求,因为它也是需要模块化来支持。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大家都开始更多的使用IEC61850,这是一种通行规约,包括一些可以应用在将来智能电网里面的一些约定。这个约定影响到的无论是设备层面,还是变电站层面,还是将来配电网络管理层面,它会把数据进行规范化的打包,进行规范化的传输,然后接收者会规范化进行拆包,把数据进行读取和分析,这些实际上也是模块化的一种。只是这是软件方面的模块化,而软件上的模块化最终也会体现在数据产生点,或者数据传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