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将来机器人怎么发展,人类也没有必要过于担忧。“仅仅从能源供应方面,人类就可以控制它们,机器人的运行必须要有能源,如果没有了能源,它们就不能运行,而这正是它们的软肋
有朝一日,你使用的苹果手机和IPAD2等高科技产品可能全部都是由机器人生产出来的。7月29日,全球最大电子代工厂商之一——富士康科技集团对外宣布,在未来的三年内将引入100万台工业机器人,计划在焊接、组装、搬运、喷漆、检测等生产现场引入机器人工作站,以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取代工人。
■用机器人代替工人是大势所趋
其实,富士康所说的工业机器人已经不那么神秘了,早在2006年10月, “富士康深圳一号”机器人就曾经公开亮相,富士康工作人员介绍,工业机器人主要是代替工人从事恶劣条件下常人不及的工作。目前,富士康科技集团正自主制造机器人控制器,并持续开发新型工业用机器人。
该机器人在设计上,使用了最佳化结构设计 、精密加工技术及PC―based运动控制系统,操作精度和稳定性高,不仅可以取代生产组装线工人在精密零件组装或在喷涂、焊接等不良工作环境中工作外,还可与数控超精密铣床等工作母机结合制造模具,并且还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不良率,提高生产效率。更为重要的意义则在于,通过使用工业机器人替代部分非技术工。未来,还将开发XYZR、SCARA等类型的机器人,并扩大应用面至汽车、电子、精密加工、LCD和半导体生产等领域,逐步实现产线全面自动化。
“用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完成一些简单性、重复性高、强度大的劳动是大势所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原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孙增圻教授告诉记者。
孙增圻说,用工业机器人完全是企业从成本角度考虑,在国外的很多工厂,能用机器人的岗位完全都使用机器人。随着我国劳动成本的上升,企业做出用机器人代替工人工作也不用大惊小怪。
■机器人杀人事件
随着电子技术的逐步发展,越来越高级、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人使得人类看见了光明的前景。但是,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效应,机器人的发明也如此,机器人杀人事件的出现给出了一个血淋淋的注解。
1981年7月4日,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明石工厂的一名修理工人,无意中触动了机器人的启动钮,这个加工齿轮的机器人立即工作起来,把那个工人当成齿轮夹起,放在加工台上砸成了肉饼。
1982年夏天,一名英国女工在测试工业机器人的电池时,机器人突然启动,把女工的手臂折成两段。机器人不能识别人类和工业品,失误导致人类成为牺牲品。
同样,机器人的过于智能化也会导致机器人杀人。1989年,前苏联国际象棋冠军古德柯夫和机器人对弈,古德柯夫连胜3局,十分得意地宣称机器人的智力是斗不过人类的,悲剧突然发生了!恼羞成怒的机器人向金属棋盘释放了高强度电流,恰巧古德柯夫的手正怡然自得地放在棋盘上,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代国际象棋大师死于非命。
不少专家预测,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可以具有喜怒哀乐的情感,高度的智能化可以让它们充当警察和战士,这样一来,人类就不得不冒着被机器人剿杀的危险了。
■机器人伤人缘于使用不当
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何华灿教授认为,智能机器人伤害人类的根源不在机器本身,而在于设计和制造机器的人类本身。
人类不正确的使用智能机器人会造成对人类本身的误伤。其中包括在设计机器人的智能程序的时候,由于人类的认识有限,开始就存在一些设计漏洞,最终导致了杀人事件的发生。
机器人杀人事件的发生曾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组织高级专家调查。原来是由于受外来电磁波的干扰,使机器人内部已编好的程序发生紊乱,以致机器人动作失误而杀了人。从此,计算机专家在编写机器人内部程序的时候多了一道抗电磁波干扰的程序。
机器人杀人事件的逐步增多,引起了电子专家的重视。90年代以来,机器人杀人事件已经鲜有报道,这主要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器人的制作工艺越来越完善,专家们逐步找出了一些机器人失控的原因,并对这些造成失控的因素进行及时而有效的修正。
其实,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人工智能技术也不例外。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被两种不同政治派别,不同国家、地区的人来使用,就像原子弹的发明者爱因斯坦一样,作为科学家,他没有力量组织政治家将一种科学技术用于战争,用于摧毁城市,杀死普通百姓。
■机器人超越不了人的创造性
虽然在机器人的发展史上已经出现了许多悲剧,但是悲剧的出现不会阻止人类前进的步伐,相反,人类会更加勇敢也更加小心地去面对这些新技术的挑战。
“我理想中的人类和智能机器人之间是一种‘共生’、和谐相处的关系。”何华灿教授说。人创造了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则帮助了人突破各种自认能力的局限,更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创造出更高价的智能机器人。如此循环不已,促进人类社会的进化。何华灿教授强调,在人和机器的关系中,人永远是主宰,是二者关系的中心,智能机器人永远不能摆脱人而独立存在。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原荣誉理事长、北京科技大学涂序彦教授也认为,人们不必担心与机器人成为敌人,甚至成为机器人的奴隶。“机器人”是人类研究开发的,利用工程技术设计制造的产品。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辅助工具和机器助手。即使智能的进化机器人有可能复制其他机器人后代,组成机器人群体,但是这都是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使用维护人员可以掌握和控制的机器。所以,只要这些掌握和控制“机器人”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遵守科学伦理的规范,就不会出乱伦事件。
对于智能机器人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关键的问题是研究制订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限制坏人滥用“机器人”作为杀人武器。引导、教育科技人员,研究开发符合科学伦理、可以掌握和控制的“机器人”。
■不必担心机器人不可控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刘文智也表示,不管将来机器人怎么发展,人类也没有必要过于担忧。“仅仅从能源供应方面,人类就可以控制它们,机器人的运行必须要有能源,如果没有了能源,它们就不能运行,而这正是它们的软肋。”刘文智说。
就像著名机器人沃森,也面临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面对这样一道题目:“这个被信赖的朋友是第一种非奶制的‘奶末’。”答案是“咖啡伴侣”(它多为是植物制的“奶精”,并非奶制品)。如果人类做这道题,那么很快会想到“朋友”对应“伴侣”,从而脱口而出“咖啡伴侣”,但沃森需要在数据库里寻找“朋友、非奶制、奶末”这几个字的关联,结果关联最多的是“牛奶”。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原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告诉记者,计算机只能以算术的方式来运行,而在这个世界上总存在着不能由公理和步骤法则来计算的东西(例如艺术),所以机器人的智慧永远无法和人类的智慧相提并论。
人工智能的研究是希望机器的智能能够接近于人类,但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重要的智能表现——创造性,却是机器人永远都难以超越的,它只能遵照人类为它设定的程序来执行。
人工智能技术仅仅出现了50多年,还很不成熟,最为重要的是,人类的智慧也是不断进步的,所以,尽管随着人们对人脑思维方式的了解以及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人工智能机器人只能无限接近人类的智力。
但是,虽然它的创造力不如人,但是因为工作速度特别快,准确度特别高,耐力特别久,所以会把人的智力和这样一些特点结合起来,就会使各行各业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快、更准、更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