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器代替人工,正在成为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的趋势。目前,许多珠三角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给力“机器革命”
“目前富士康有1万台机器人,明年将达到30万台,3年后机器人的使用规模将达到100万台。未来富士康将增加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以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取代工人。”日前,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宣布的一则消息,在珠三角企业当中引起了一场震动。
“富士康的举动传递出强烈的信号,以机器代替人工,正在成为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的趋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市场与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王卫红表示。
企业遇“招工难题”和“成本压力”
茂荣集团是东莞一家服装生产商,年产值10多亿元,其中90%以上的订单来自海外市场。早在2005年,茂荣行政总裁曾天仁就感受到了招工难、生产成本上升的气息。
“以前工厂刚在门口贴出招聘启事,就有许多工人排着队进厂。现在工厂守在人才市场"抢人",但是应聘的工人反而寥寥无几。”曾天仁告诉记者,其所在的服装行业,是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几年,由于频频遭遇招工难,茂荣集团无奈地将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周边省份,“因为那里更加容易招到熟练工人”。
东莞市人力资源局副局长黄慧屏在劳动部门工作了20多年,见证了农民工潮起潮落的时代变迁。在她的记忆里,2005年之前,她平均每三天就要接待一批中西部地方政府的“劳务输出考察团”。
2005年之后,黄慧屏开始变得轻松,以往川流不息的“劳务输出考察团”似乎销声匿迹了。“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中西部与长三角、珠三角展开争抢农民工的激烈竞争。”黄慧屏注意到,尤其是今年春节后,争夺战愈加白热化。
与此同时,“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工人”,成为许多珠三角企业面临的残酷现实。“去年南海本田工人因为涨薪要求未得到满足,自发集体性停工。”广州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品质部部长陈三才告诉记者,南海本田事件在汽车行业引发了一场多米诺骨牌效应,珠三角许多汽车相关企业纷纷给工人涨薪。
“我们公司有500多名技术工人,平均每人的月工资上涨600多元,仅此一项,企业每月要增加30多万元工资成本。再加上水涨船高的奖金,公司每年的工资成本要比以往多花800多万元。”陈三才表示,劳务成本越来越高,正在削薄企业的利润。
流水线上的“机器革命”
流水线上的“机器革命”,开始在越来越多的珠三角企业上演。这些企业希望以机器代替人工,为招工难题和成本压力解围。
数年前,陈三才曾前往日本汽车公司学习深造,当时他被生产车间里密密麻麻的机器人震撼得目瞪口呆。 “一条生产线居然是由26个机器人在操作,生产线只需要1个工人将原材料运送至固定位置,然后机器手就会自动选料、生产。”当时陈三才梦想着,什么时候中国的工厂才能变得如此现代化?
佛山市经济学会理事、佛山市信理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少魁长期扎根珠三角,对当地经济相当熟悉和关注。在他看来,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第三次工业化浪潮,高度自动化的机器设备带来了“少人工厂”甚至是“无人工厂”。目前珠三角正在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这意味着后工业时代正在到来。
目前,陈三才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其所在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从两年前开始大规模上马“机器手”。“"机器手"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陈三才表示,以普通流水线上的阀片组装为例,每天两班倒需要8个工人,平均每天组装8000多只阀片。而公司以每台60多万元的价格购买的阀片自动组装机,可以承担8个工人的劳动量。仅省下的劳动力成本支出一项,不到两年就能收回机器购置成本。
“公司每年的销售额都在以20%的速度爆发式增长。2009年销售额是15亿元,预计2014年将超过22亿元。” 陈三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尽管公司在不断地上马流水线,但是按照公司设想,3年后70%的生产线将完成自动化改造,将来生产车间并不需要增加工人。
而以机器代替人工,更是大大提高了企业的产品品质。“一条流水线生产几万个汽车零部件,即使有一个不良品流入市场,都会引起激烈的投诉,给企业的品牌蒙上阴影。而用"机器手"生产出的产品,几乎很少有不良品。”陈三才表示。
期待政府给力“机器革命”
目前,许多珠三角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给力“机器革命”。
茂荣集团所在的东莞大朗镇,是全球毛织服装的“生产车间”。以大朗镇为中心,周边聚集着大大小小上万家毛织企业。这个毛织集群的年销售量超过12亿件,其中在大朗集散的就有8亿件,60%出口到意大利、美国等全球各地。和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样,大朗毛织集群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
以机器代替人工,成为大朗杀出重围的利器。“10年前,大朗的大多数毛织企业都是依赖手工操作,只有少数开始逐步使用电脑织机。那时全镇电脑织机少得可怜,只有几十台。”曾天仁表示,大朗镇政府出台奖励方案,对购买数控织机的毛织企业给予1000元/台或2000元/台的补贴。现在全镇企业使用的电脑织机预计有1万多台。
虽然政府的补贴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向企业传递出产业转型的方向。曾天仁表示,大朗从而成为世界上使用数控织机数量最多的镇,并随之出现了集聚59家生产、销售电脑织机的电脑织机一条街。
在许多珠三角企业看来,比政府的资金扶持更给力的,是融资环境的改善。“珠三角企业以机器代替人工,需要在短期内支付大量的设备成本。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目前从银行拿到贷款却并不容易。”李少魁表示,怎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对政府而言是个考验。
此外,许多珠三角企业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政策,鼓励核心机器设备的研发。陈三才对此深有感触:“以生产汽车减震器的机器设备为例,10多年前国内企业只能依赖于从日本等国外进口,那时平均每套设备的售价是1亿多元。几年前这套设备实现国产化,售价猛然降到6000多万元。”
“目前,许多高端的机器设备,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而一旦国内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就将大大削减制造企业的成本,加快珠三角企业"机器革命"的脚步。”陈三才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出台减免税收、资金鼓励等政策,引导国内企业研发、生产世界一流的机器设备。
记者观察
“后工业时代”的用工市场变局
“机器革命”预示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这将会给珠三角用工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蓝领精英”将会成为珠三角最热门的用工人选。陈三才表示:“以焊接零部件为例,现在更多的是依赖于焊接工人的技术水平。7年前,公司引进机器人从事焊接工作,并将原来的六道工序缩减至一道。如果工人不能够熟练地编程、操作、维修机器人,再先进的机器都是废铁。”
“蓝领精英将成为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在李少魁看来,蓝领精英的发展空间很大,有的熟练工人甚至能拿到10多万元的年薪,比普通白领都高出不少,这就意味着他们有能力真正扎根珠三角。
“曾经落后的招工模式,已经给珠三角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提供的廉价工资越来越难吸引农民工。而需求量越来越大的蓝领精英,将成为珠三角企业最稳定的中坚力量。”李少魁表示,目前,蓝领精英在珠三角仍是稀缺资源,许多企业一将难求。政府应当引导农民工转型升级,实现其从普通流水线工人到蓝领精英的角色转换。
同时,也有部分人表示担忧,“机器革命”必将引发企业对工人需求的减少,这会不会带来工人的“失业潮”?王卫红分析道,一方面,机器所替代的大部分都是简单劳动力,而且是珠三角劳动力市场供应最短缺的部分,因此不仅不会带来“失业潮”,反而可以解决局部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文化创意、酒店、餐饮等服务业还需要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政府可以引导工人向服务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