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雷用一曲《成都》让屏幕前的人们记住了他,让自己的粉丝激动的奔走相告同时又心怀忧虑,也让更多的人对那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产生了向往。民谣是一种神奇的音乐表现形式,它似乎汇聚了现代与传统的多种音乐风格,深深的烙印着作者本身的音乐素养与特质,将他们的情感和经历浓墨重彩的渲染出来,让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感同身受、深陷其中、如痴如醉……
在中国这个国度里,即使是小众也有着庞大的绝对数字,除了赵雷还有着众多以民谣作为主要音乐风格的歌手,如果用大数据去分析他们的作品又能发现什么样的秘密呢?有人选取了大约30个基本能够覆盖所有人群的民谣歌手和乐队,根据歌手或乐队的名字来自动抓取这个歌手的所有歌,最终得到了约42万字的歌词。通过对这些歌词进行数据采集对比和分析,我们能够得出一些有趣的结果:
民谣歌词中春天出现了81次,冬天出现了74次,夏天和秋天各出现了70和47次。由此可见,最受欢迎的是春天和冬天;
而城市信息上则出现了北方城市完全战胜了南方城市的情况,特别是北京,一共出现了81次,但难以理解的是,虽然北方城市大获全胜,但是歌手们却更多的念叨着「南方」而不是「北方」,「南方」比「北方」多出现了大约5.7%;
同时民谣歌手更多的是在往前看的,至少是活在当下的,「明天」这个词在歌词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接着是「今天」和「昨天」;
在统计中,出现最多的几个意象是:再见,姑娘,夜空,孤独,快乐。由此可见我国的民谣歌手大多有过在北京生活的经历,向往着南方的生活,在春风中感受欢快,在冰雪里忍受孤独,在现实中或许感到困顿却对未来充满希望……
(此段统计数据来源于公众号超级
王登科的“我分析了42万字的歌词,为了搞清楚民谣歌手们在唱些什么”)
从看似无序的混沌中找寻规律,并凭借其打开局面建立新的秩序,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不止一次的带给我们这样的惊喜。它在不断的拉近内容、产品制作者与消费者的距离,为产品的迭代和优化提供依据和手段,同时也在帮助我们提高对异常侦测的准确性和预测性,从而使我们能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看待问题、思考方案,最后实现产品和内容的智能运维——这是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易往信息对于新时代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观点。
民谣以外的广袤世界才是其纵情驰骋的疆场,从消费者偏好分析到个性化定制,从智能决策到柔性化生产,以大数据为核心,应对需求侧的创新要求和供给侧改革。在易往信息设计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蓝图中,制造型企业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数据的高效采集和挖掘,并依据这些数据进行建模和模拟运营,通过大数据可视化推动柔性化平台的建设利用人工智能来辅助决策。目的是打造其一条完整的智能产业链条,实现柔性制造和响应式设计,形成数据服务闭环。
若干年后,或许许多工作都会被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取代,它们有着我们人类无法企及的运算速度,但对于美的感受和人文的鉴赏却永远不会消失。物质世界的钢筋铁骨也掩盖不了人文精神的熠熠光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够总结分析出大多数人的偏好,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永远无法代替人类去鉴赏艺术作品的价值以及我们精神世界从中得到的满足。
民谣用声音传递情感,大数据用运算发掘规律,两者共同构成了这个多彩缤纷的神秘世界,就让它们继续在彼此擅长的领域纵情高歌吧,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