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了由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主办的“安全生产监督及井下人员管理高层论坛”,全球自动化控制和安防技术的领导者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Honeywell, 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HON)作为此次高层论坛的承办单位,积极参与论坛,并在论坛上发布了“煤矿井下人员管理系统”。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武春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彭玉敬,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靳秀凤,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广德,以及来自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金融司、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神华能源股份公司的领导和专家,主流及行业媒体,重要煤矿企业领导以及煤矿安全生产系统的代理商和集成商等近百名来宾参加了此次论坛,共同为世界煤产量第一大国中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发展出谋划策。
针对我国煤矿安全形势,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加大煤矿安全监察力度,提高了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 2007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从2005年的近6000降至3786人, 然而全国煤矿的事故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控制。提高煤矿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程度,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仍然不容忽视。
“煤矿井下人员管理系统”是霍尼韦尔基于对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的关注而全新开发的系统。该系统采用先进的RFID无线射频和数据通讯,数据处理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针对煤炭等矿井井下作业的状况如人员分散、违规操作导致的如塌方、冒顶、失踪、爆炸等危险,可实时观察井下矿工的施工情况,及时发现隐患、排除异情。独有的People Tracking(人员跟踪)软件在意外发生时可立即识别矿工位置,协助救援人员判断井内情况,大大提高应急反应速度,为营救争取宝贵时间,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霍尼韦尔公司期望通过这一系统的发布,切实帮助中国的煤矿生产企业建立更安全的生产环境。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彭玉敬在讲话中指出:“刚刚过去的2007年,是我国在安全生产领域的落实年、攻坚年,取得了很大成绩,做到了‘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理念的宣传力度,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科技兴安。针对煤矿安全,将进一步推广井下人员定位等系统,使煤矿生产更安全。”
论坛主办方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靳秀凤在发言中指出:“霍尼韦尔公司多年从事于安防产品研发制造和咨询服务,他们在生产安全领域技术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基本形成了该领域的全套解决方案。安防行业协会愿意充分发挥我们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安防的优秀企业,为生产安全领域贡献我们应尽的力量,发挥行业组织应发挥的作用。”
霍尼韦尔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沈达理在致词中指出:“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监督管理水平。中国政府在这一方面所体现出的信心、决心和力度令霍尼韦尔深感作为全球最大、最富经验的安防产品制造商之一,研发和制造出技术更先进,更符合中国煤矿安防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是我们作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参与者的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采用全球领先的技术并结合中国煤矿安防领域的特殊需求开发出的‘煤矿井下人员管理系统’正是我们对促进中国安全生产承诺的又一例证。”
具有100多年历史的霍尼韦尔是世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领导者。早在1935年就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一直致力于为世界建设一个更安全、更舒适、更节能、更具有创新力和生产力的环境。霍尼韦尔是一家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目前已累计获得超过1万5千多项专利,2006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14多亿美元,占公司总收入近5%。位于上海的霍尼韦尔中国研发中心是公司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之一。此次发布的“煤矿井下人员管理系统”,是霍尼韦尔借鉴其在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各类矿井如澳大利亚北帕克斯铜矿、力拓何普当斯铁矿,南非De Beers西海岸钻石矿等矿业安防领域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煤矿安全生产需求和新的强制性标准,历经两年,耗资近千万人民币研制成功的, 该系统已获“多客户端大数据量实时显示”、“人员轨迹预测算法”、“人员进出分析算法”三项技术的国际发明专利。
据悉,霍尼韦尔“煤矿井下人员管理系统” 经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认证,已于2007年11月获得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符合AQ1048-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新安全标准的煤安(MA)认证,该技术标准2007年7月1日开始执行,霍尼韦尔公司是迄今首家获得新标准煤安认证的国际企业。出席论坛的专家评论,霍尼韦尔“煤矿井下人员管理系统”整个系统采用纯本质安全设计,井下布线结构即支持串行又支持并行通讯,设备安装更方便,定位更精确、界面更友好、操作更便利,可全面对煤矿生产流程进行管理,为煤矿企业建立重特大安全事故监测预警系统, 创建本质安全型煤矿,促使中国在2008煤矿业“隐患治理年”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好转提供了技术保障。